1937年12月13日,日本侵略军攻陷南京,随即展开了史称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的暴行配资门户平台,震惊了整个世界。成千上万的中国老百姓和被俘的军人惨遭集体枪杀、活埋、火烧或以其他极端手段杀害,死亡人数超过30万。这场大屠杀给南京城带来了难以计量的财产损失——全市三分之一的建筑被焚毁,几乎所有商铺和市场都被洗劫一空,造成的经济损失至今难以估算。
在南京城,血腥的气味与尸体的腐臭弥漫四处,街头到处可见惊慌失措、奔命逃亡的难民。空气中充斥着无尽的哭声、喊声,双眼失神的人们步履蹒跚,面容憔悴,饱经摧残的面庞写满了绝望。整个城市仿佛变成了一座死寂的鬼城,遍地是尸体,悲伤笼罩在每一个角落。南京此时,成了象征死亡与苦难的黑暗之地。
展开剩余87%每当提起南京大屠杀,提起日本的侵略行径,每个中国人心中都会升起一种深深的伤痛、一股无法抑制的愤怒,甚至有一种深入骨髓的仇恨感涌上心头。那种仇恨,几乎与每个中国人的血脉相连,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情感共识。南京大屠杀给国人留下的深刻伤害,尤其是南京人,愤恨和痛苦尤为剧烈。然而,令人无法接受的是,今天的南京,却有人公开否认这场屠杀,否认30万死难者的存在。
有人甚至高调宣扬:“南京大屠杀不过是战争的产物,而非屠杀”,他还言辞激烈地宣称,“中国不应向日本索要赔偿”,“日本无需道歉”,“我们应当与日本建立友好关系”等言论。如此言辞,令人愤慨。那么,究竟是谁站出来如此言论?他为何这么说?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?
这位人物便是马立诚。马立诚1946年出生于南京,那个时局动荡、社会动荡的年代,南京也刚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和灾后的重建。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,生存问题都十分严峻,哪能奢谈读书。然而,马立诚似乎幸运地获得了上学的机会,不仅在学习上表现出色,且屡屡位列班级前茅,成绩优异,深受老师的青睐。那时,他对历史和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对象,父母更是以他为骄傲。
1977年,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,高考恢复的消息让全国的学子欢欣鼓舞,马立诚亦不例外。经过长时间的准备,他报名参加了恢复后的高考。在那场历史性的考试中,他以优异的成绩成功进入武汉大学,开始了大学生涯。在大学里,他如饥似渴地钻研历史,不断汲取知识的营养。对于他来说,历史的浩瀚是那么诱人,每一页书籍都带给他无尽的享受。日复一日,他认真复习,刻苦学习,成绩一直保持在优异的水平。
大学时期,马立诚积极向报社投稿,他的创作得到了多家媒体的认可,稿件频频在报纸上刊登,这不仅是对他写作能力的肯定,也让他更加坚信自己从事写作的方向。与此同时,他的名字在学校逐渐响亮,成绩和作品不断积累,逐渐在文学圈内崭露头角。
毕业后,马立诚收到许多媒体的聘用邀请,最终选择加入了《青年报》。虽然同届的其他同学还在面临就业压力,但他早已进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下一阶段。在《青年报》工作期间,马立诚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,发表了许多深受欢迎的作品,也获得了主编的多次肯定和激励。随着他在报社的逐渐崭露头角,人民日报向他伸出了橄榄枝,邀请他加入。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职业诱惑,因为人民日报在中国的影响力无可比拟。怀着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,马立诚决定加入人民日报。
在人民日报的工作中,马立诚不断发挥自己的才华,创作出一篇篇优秀的作品,赢得了许多读者的支持与喜爱,他的名字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。这个时期的他,正值事业的巅峰期。然而,进入21世纪后,马立诚却在某些方面发生了极为戏剧性的变化。2004年,他出版了一本名为《交锋三十年》的书,这本书反映了他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的心路历程,也揭示了他思想上的一些深刻变化。
凭借着自己的才华,马立诚得到了去日本进行文化交流的机会。原本这次交流应该为他的职业生涯增添一笔亮丽的色彩,然而,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,这次交流让他的思想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。回国后,马立诚不再是原来那个坚守历史真相的学者,反而公开发表了许多亲日言论。他在网络上发表了《对日关系新思维》一文,推崇日本的创新精神和高质量的产品,言辞间充满了对日本的崇拜和向往。
这番言论激起了公众的强烈反感,原本支持他的人纷纷表示失望,许多爱国主义者愤怒至极。更令人生气的是,他在个人博客上推荐了一家日本电子产品公司,并撰文赞扬该公司的产品。马立诚的这一举动,似乎将国内的产品贬低到了极点,令许多人感到他背叛了自己的祖国。
然而,这仅仅是一个开始。马立诚继续在言论上为日本开脱罪责,并且宣扬日本的“优秀”。他所写的一篇篇文章无不充斥着对日本的推崇和美化。这让人不禁怀疑,马立诚是否被某些不正当的思想所影响,甚至有声音指责他可能被某些日本利益集团所收买。2004年,他出版的《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》一书,几乎让他与历史上的叛徒汪精卫相提并论,这样的行为无疑引发了广泛的愤怒与鄙视。
面对日益激烈的舆论压力,马立诚选择低调行事,试图避开公众的关注。然而,他并没有收敛,反而在2012年再次发表了更为激进的言论,称钓鱼岛属于日本,并公开表示两国不应因领土问题发生冲突。他认为,国家的原则并非最重要,似乎在为日本的扩张行为开脱。这一言论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愤怒,马立诚无疑成为了公敌。
最终,人民日报因马立诚的言论压力,将其从工作岗位上撤职。马立诚的职业生涯急剧下滑,公开被解雇后,他更加肆无忌惮,公开宣扬日本主义,并认为中国应当向日本赔偿因抵抗侵略而造成的损失。这样的言论令所有爱国人士极为愤怒。
最终,马立诚被迫离开中国,他选择赴日本,而日本也对这个“叛徒”敞开了国门。他曾一度成为北海道大学的教授,但因未能获得日本国籍,不久便被驱逐出境。如今,曾经的杰出人才沦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,令人感到万分唏嘘。
社会在进步,生活也在变得越来越好,我们应该铭记历史,不忘先烈的牺牲与付出。历史的真正意义,不是让我们记住仇恨,而是让我们从中汲取教训,认识自己的不足,逐步强大起来。中国需要的是能够为国家贡献力量的人,而不是那些背叛祖国、指责自己民族的叛徒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